技術應用
相關論文
深部花崗巖巖爆過程實驗研究
摘要: 利用自行設計的深部巖爆過程實驗系統對深部高應力條件下的花崗巖巖爆過程進行實驗研究,模擬實際工程的開挖條件,對加載至三向應力狀態下的板狀花崗巖試件快速卸載一個方向的水平應力,采集實驗過程中三個方向應力隨時間的變化數據,獲得了花崗巖巖爆全過程應力曲線。根據實驗結果,將花崗巖巖爆全過程分為平靜期、小顆粒彈射、片狀及顆粒狀混合彈射、全面崩垮四個階段;將花崗巖巖爆的破壞形式分為局部片狀及顆粒彈射的張裂破壞、局部顆粒及片狀彈射的階梯狀劈裂折斷和片狀及顆粒彈射的整體劈裂破壞;分析了發生巖爆后花崗巖試件的微觀結構破壞特征;根據卸載后發生巖爆的最大主應力與巖石單軸抗壓強度的比值對巖爆強度進行了分類;根據卸載后至發生巖爆現象的時間將巖爆分為滯后巖爆、標準巖爆和瞬時巖爆,并對花崗巖巖爆發生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巖爆過程; 深部; 巖爆類型; 花崗巖
1 引 言
巖爆是巖體的一種動力失穩現象,具有突發性,經常會造成災難性破壞,是深部巖土工程中最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深部是指隨著開挖深度增加,工程巖體開始出現非線性力學現象的深度及其以下的深度區間【1】。非線性力學現象指軟巖出現非線性大變形或硬巖出現沖擊地壓(巖爆)。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深部開采與淺部開采所處的環境明顯不同:即高地應力、高地溫、高巖溶水壓和強烈的開采擾動,淺部表現為脆性的巖體在深部高應力條件下轉變為延性,在開采卸載條件下又由延性向脆性轉化,易于產生巖爆[2]。
隨著礦山、水利水電、交通隧道等工程向深部的發展,巖爆作為一種深部災害現象發生越來越頻繁,在采礦、水電、交通、核電等行業的巖石地下工程建設中經常有巖爆發生的記錄。巖爆主要表現為大范圍的工程巖體突然破壞,破裂圍巖的動力拋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爆炸、撕裂聲,圍巖釋放大量能量,使幾米至幾百米的硐室瞬間破壞,嚴重的巖爆可將巨石猛烈拋出,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失。對巖爆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危險程度的預測是地下工程和巖石工程建設過程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隨著地下資源開采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巖爆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3-4]。
目前很多專家、學者已經從強度、剛度、能量、斷裂、損傷、擴容、突變、分形、微重力、聲發射等方面對巖爆現象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各種假設和判據,這些假設和判據往往通過單一因素或定性的預測巖爆,難以擺脫片面性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然而巖爆是非常復雜的動力地質現象,其發生與否以及強烈程度大小不僅僅取決于某一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5-6]。巖爆的機制到目前為止還不十分清楚,采用數學或力學的方法建立巖爆預測系統是非常困難的,這就給傳統的巖爆分析方法帶來了極大困難[7-8]。因此,建立一些能夠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把人為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的更具客觀性和通用性、預測精度高的巖爆預測方法非常有必要[9]。馮夏庭等[10]最早利用專家系統對南非深部金礦巖爆預測進行了系統研究。秦乃兵[11]進行了含硐室巖體雙軸壓縮狀態下的巖爆模擬試驗。楊瑩春等[12-13]采用可拓評判方法,根據影響巖爆的一些主要因素,應用物元概念和關聯函數,建立了巖爆分級預報的物元模型。楊健等[14]提出了采用系統決策和模糊數學相結合的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方法(AHP-FUZZY)。
近二十多年來,Rockbursts and Seismicity inMines國際會議一直致力于通過世界范圍的資料交流,研究巖爆、沖擊地壓等礦山動力災害的發生機制、有效預測手段、合理防治措施及數值模擬方法等。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有許多理論分析或現場工程檢測與調查方面的。左宇軍等【15】提出了層裂屈曲巖爆的突變模型。邵鵬等【16】提出了巖爆發生的隨機共振模型。V.A. Mansurov【17】提出了用分析開采引起的地層震動數據的方法來進行預測巖爆。而在實驗研究方面進展緩慢,過去有很多關于單軸壓縮巖爆室內實驗,也有關于單軸動靜載荷組合巖爆實驗及真三軸加載巖爆實驗和常規三軸卸載巖爆實驗的報道。S.H. Cho, Y. Ogata, K. Kaneko. 【18】及 Te J.- A Wang , H.D. Park.【19】提出了用單軸循環加卸載實驗結果預測巖爆的發生可能性。M. N. Bagde, V.Petor?a.【20】則是用單軸動循環加卸載實驗結果來評價有巖爆傾向性的巖石在開采過程中的穩定性問題。谷明成【21】和徐林生【22】則分別用常規三軸加卸載試驗的方法進行了巖石的室內巖爆實驗研究工作,指出了在不同的應力狀態下的巖石破壞的形式與巖爆的對應關系。雖然許多學者在室內進行了大量的巖爆實驗工作,但是,對于如何通過模擬現場工程條件,在實驗室條件下再現巖爆整個過程的研究方面,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作者認為,通過對深部巖體工程開挖過程中發生的巖爆現象進行詳細分析,建立能夠模擬實際工程開挖條件的實驗系統,設計巖石試件的形式和尺寸,就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再現巖爆這種災害現象,并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巖爆現象多發生在高應力的硬巖巖體中,在我國煤礦煤巖層中,有花崗巖巖體侵入的情況,需要在其中布置硐室;在金礦開采過程中,也需要在花崗巖巖體中進行開挖;水電站建設中也有在花崗巖巖體中進行施工的工程實例,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就會發生巖爆。進行花崗巖巖爆實驗,在實驗室條件下再現巖爆現象,可以詳細分析巖爆發生條件,巖爆發展進程,進而為進行巖爆的工程預測預報提供依據。
2 巖爆概念及巖爆發生機制分析
巖爆(rockburst)是指采掘導致的巖層突然破壞現象,發生巖爆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開挖空間的大應變、大位移以及巖層碎塊從母巖中的高速脫離,向開采空間拋出,拋出的巖體質量從數噸到數千噸不等【23】。徐林生等【24】指出:巖爆是高地應力條件下隧道開挖后來不及作初期支護加固強度不夠的情況下所發生的圍巖失穩現象,一般二次襯砌完成后,較少再有巖爆現象發生。巖爆就其破壞機制而言,是一種開挖卸荷條件下高地應力區地下硐室巖體自身積蓄的大量彈性應變能突然猛烈釋放所造成的拉張脆性或張、剪脆性并存的急劇破裂或爆裂破壞災害現象。
地下工程中,人工開挖是巖爆發生的外因條件。它破壞了巖體原始的應力平衡狀態,原來處于三向受力狀態的圍巖由于單向或雙向卸載形成臨空面,應力重新分布后,圍巖局部應力集中,當應力集聚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向臨空面釋放出來,對于脆硬巖體易產生巖爆災害。作者認為(何滿潮,2004),巖爆是能量巖體沿著開挖臨空面瞬間釋放能量的非線性動力學現象,能量巖體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含有自重、構造、地勢等應力場產生彈塑性能量的工程巖體;并不是所有能量巖體都能夠發生巖爆,只有巖體中積蓄的能量滿足巖爆發生條件時才會發生巖爆。何滿潮【25-26】認為巖爆是復合能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巖爆的發生歸結為三條定律:能量積聚定律;地質弱面的能量釋放定律和工程釋放定律。能量積聚定律是指能量巖體中的能量一般是與其上覆巖層的厚度有關,對于礦山工程也就是與開采深度有關,另外還與構造應力場有關。對于隧道工程則與埋深及地形和構造應力場有關。地質弱面的能量釋放定律是指當在開采空間附近存在著破碎帶和軟弱帶等地質弱面構造時,由于在能量積蓄和釋放的空間分布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均勻性,在軟弱面處能量釋放梯度和速率均較大,從而很容易產生突然、猛烈的沖擊失穩破壞;工程釋放定律是指由于工程開挖引起的擾動而使巖體中的應力集中過高引起能量集中釋放導致巖體突然的破壞。巖爆是巖體中的能量在空間上非均勻積蓄,在時間上非穩定轉化的過程。
深部工程巖體的受力狀態十分復雜,未開挖的地下巖體為三向應力狀態,隨著洞室及巷道的開挖,巷道兩側表面圍巖為單向壓縮狀態,巷道表面頂板圍巖處于單向拉伸狀態,深部為三向應力狀態。當三向應力狀態的巖體因開挖而成為單向壓縮或雙向壓縮狀態過程時,可能發生巖爆,見圖1巖爆應力狀態示意圖。
巖爆發生過程【27】可分為(a)垂直板裂化,(b)垂直板屈曲變形及(c)板變形增大破壞形成巖爆,見圖2巖爆過程。
3 深部巖爆模擬實驗系統的開發
深部巖爆過程模擬實驗系統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何滿潮教授設計構思,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等單位開發研制的。該系統中的可突然卸載的裝置、高速數據采集系統和巖石聲發射測試系統等,可以模擬巷道開挖過程中巖體某一方向在短時間內卸載,形成臨空面,進而發生巖爆破壞的工程現象并進行有關物理力學量的測試。
深部巖爆過程模擬實驗系統由主機、液壓控制系統和數據采集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如圖3所示。
主機最大加載能力:最大壓力450kN,荷載精度:<0.5% F.S;加載系統三向獨立,通過三向剛性壓頭實現對試件均勻加載,單方向可快速卸載使傳力桿及加載壓頭快速掉落,暴露該方向的試件表面,見圖4傳力桿及壓頭掉落示意圖。
數據采集系統由力和位移傳感器、應變放大器(DSG9803)、數據動態采集儀(成都中科動態USB8516,最高采樣率100k)、計算機及相關的處理軟件組成,可自動、動態地對大量的測試數據進行準確、可靠的采集和編輯處理。實驗過程中,對加載過程采用靜態采集,采樣率1次/10s,卸載時采用高速采集,設定采樣率10kps(每秒1萬次),這樣可以采集巖爆過程中力和位移的突然變化,采集到其峰后變化曲線。
聲發射采用PXWAE檢測系統,見圖5。該系統由主機(內置采集卡,最高采樣速度為20MHz)、恒流源、前置放大器、聲發射傳感器組成。實驗時采樣率為1M,采用的聲發射傳感器探頭靈敏度為150kHz。
4 巖爆實驗方法
花崗巖巖爆實驗采用板狀結構試件,巖爆過程實驗前首先進行單軸壓縮實驗,獲得巖石基本力學參數。為了與巖爆實驗的加載方式相對應,采用分級加載方式進行單軸壓縮實驗,在試件的兩個側表面沿縱橫方向各貼兩片應變片,并分別放置一個聲發射接收探頭,在實驗過程中監測聲發射信息,放置在實驗機上的試件參見圖6。
巖爆實驗分為加載巖爆實驗和卸載巖爆實驗。實驗時采用分級加載方式,根據設計的應力水平,先均勻增加三向應力至最小主應力σ3值,保持其不變,增加最大主應力和中間主應力至中間主應力σ2,再保持σ2、σ3不變,增加最大主應力至設計值,穩定半小時后卸載某一方向的水平應力,保持另外一個方向的水平應力不變,當卸載后增加垂向最大主應力時為加載巖爆實驗,當卸載后保持最大主應力時為卸載巖爆實驗。依據卸載后發生的現象確定巖爆實驗過程,沒有破壞現象時恢復卸載前應力狀態,并按一定比例增加垂直方向的應力值再繼續進行實驗直至發生巖爆。
5 花崗巖巖爆實驗
進行了花崗巖的單軸壓縮、加載巖爆實驗、卸載巖爆實驗,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地再現了花崗巖的巖爆過程。為了對巖爆實驗和三軸壓縮實驗進行對比,進行了花崗巖的三軸壓縮實驗。
5.1 巖爆破壞與單軸、三軸壓縮破壞的區別
巖爆是巖體破壞的形式之一,巖體破壞并不一定都是巖爆。巖爆是在特定條件下(能量巖體,開挖卸載)的巖體破壞,破壞的特點表現為突然性、猛烈性、具有顆粒與片狀的彈射特征,現場發生的巖爆具有瞬時性及與開挖時間相比的滯后性。從上述分析可以認為巖爆與巖石破壞相比,有如下特征:
(1) 巖爆是能量巖體在一向或兩向卸載條件下發生的。卸載后能否發生巖爆與應力條件、巖性結構、工程擾動相關;而破壞是在壓應力或拉應力達到巖石的強度后發生的。
(2) 巖爆是能量巖體開挖后沿臨空面瞬間釋放能量而破壞的過程,與巖石的單軸或三軸壓縮破壞時的能量積聚或能量釋放轉化為動能的瞬時性特征顯著不同。
(3) 巖爆破壞沒有明顯的破壞面特征,而一般巖石的破壞具有剪切面或張裂面,參見圖7。
5.2 卸載巖爆過程
卸載巖爆過程是在三向應力作用下,快速卸載一個水平方向的應力,暴露試件表面來模擬地下三向應力狀態下積聚能量的巖體在巷道開挖后卸載產生臨空面后發生巖爆的過程。當開采到達不同深度后,由于原巖應力大小不同,會出現工程開挖卸載后不同時間發生巖爆的現象。依據開挖卸載到發生巖爆的時間不同,有以下三種情況:①開挖后經過一段時間發生巖爆,巖爆的發生具有滯后特征;②開挖后立即出現巖爆現象,巖爆表現為瞬時性特征;③發生巖爆的時間界于兩者之間,具有標準性特征。
5.3 加載巖爆過程
加載巖爆是指在三向應力作用下,迅速卸載一個方向的水平應力,暴露該側試件表面,再增加垂直方向最大主應力來模擬深部巖體開挖后切向應力集中,巖體產生巖爆的過程。
依據加載后發生巖爆的時間,加載巖爆也可以表現為瞬時性、標準性與滯后性。
5.4 花崗巖巖爆實驗結果
進行了花崗巖單軸壓縮、三軸壓縮、加載巖爆實驗及卸載巖爆實驗。采用的花崗巖單位容重為27kN/m3。
為了取得花崗巖試件的基本力學參數,利用全自動液壓控制材料試驗機對18#長方柱試件進行了單軸壓縮實驗,加載速率0.25 MPa/s,每級應力差為10MPa,每級荷載間隔2分鐘,實驗過程中采集壓力與變形數據。實驗結果見表1。
三軸壓縮實驗是為了與巖爆實驗進行對比而進行的。在最小主應力σ3為10MPa,中間主應力為20MPa時,最大主應力達到237MPa時破壞,破壞形式為單面剪切,見表2。
進行了3件加載巖爆實驗,加載巖爆破壞時的最大主應力值較高,應力差的比值也較大,主要為張裂折斷與剪切的混合破壞形式,巖爆時間短,應力降速率高,加載巖爆實驗條件及結果見表3。
進行了10件卸載巖爆實驗,巖爆特征有所不同,依據卸載到發生巖爆的時間可以將巖爆分為瞬時巖爆、標準巖爆及滯后巖爆,參見5.7花崗巖巖爆破壞進程及巖爆類型。卸載巖爆實驗條件及結果列于表4。其中幾種典型的應力路徑(應力隨時間變化曲線)見圖8~13,瞬時巖爆有2#樣、19#樣為一次卸載、16#樣為兩次卸載和13#樣為多次卸載;5#樣為兩次卸載標準巖爆;17#樣為一次卸載滯后巖爆。
5.5 實驗現象及分析
從花崗巖巖爆實驗結果來看,發生巖爆時應力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且不同的應力狀態卸載后發生巖爆的破壞形式有一定的區別。
(1)巖石材料具有顯著的不均勻特性,且存在原始缺陷。通過剛性傳壓板對試件進行均勻加載時,試件表面有相同的變形,這會在試件內部產生不均勻的應力分布。微裂紋的產生會在裂尖產生應力集中的裂尖應力場。裂紋從穩態擴展到動態擴展需要一個過程,該過程對應著卸載后至發生巖爆的時間,所需時間的長短與卸載前的應力狀態有關;穩態開裂所需能量大于動態開裂所需的能量。
(2) 實驗加載初期聽不到試件發出聲響。卸載至發生巖爆前試件發出較大清脆聲音,表明卸載后試件在一面臨空的情況下內部裂紋開裂、擴展。當局部裂紋貫通后就會由穩態擴展發展成非穩定的動態擴展,最后突然巖爆。巖片、塊或顆粒攜帶一定的能量飛出。
(3) 花崗巖在三向應力狀態下,快速卸載水平一向的應力后,從卸載至發生巖爆時間為卸載后立即發生巖爆及卸載后20分鐘才發生巖爆,表現為明顯的瞬時性、滯后性及介于兩者之間狀態的標準性。從實驗發生的現象看,巖爆過程可分為平靜期、小顆粒彈射、片狀剝離伴隨著顆?;旌蠌椛浼白詈蟮娜姹揽逅膫€階段,該過程歷時時間長短不等,最快為0.1s,最慢的為105s。從應力路徑可以看出,2#樣卸載后的應力差較高,卸載后0.5s立即發生巖爆破壞,表現為巖爆瞬時性特征,19#樣、16#樣、13#樣卸載后也都很快發生巖爆破壞,分別在一次卸載后24s、兩次循環卸載后10s及多次循環卸載(6次)后15s時間時發生了巖爆。
5#樣在兩次循環卸載后33s發生了巖爆,其進程可明顯地分為開始的平靜期、之后的顆粒狀的彈射、片狀剝離伴隨著顆?;旌蠌椛浼白詈蟮娜姹揽?;17#樣在單次卸載后20分鐘時發生巖爆,表現為滯后性,在卸載至發生巖爆前,巖石損傷不斷加劇,伴隨著應力的降低。
(4) 巖爆破壞時水平應力降并不明顯,但有明顯的垂直應力降(σ1方向),且應力降時間短暫,應力降最快時間為0.7ms,應力降速率最大的為25×104MPa/s 。高應力降對應著較高的變形及快速破壞。
(5) 根據卸載后發生巖爆的(σ1-σ2)/σc應力比值由大到小,可將花崗巖卸載巖爆破壞的型式分為(a)階梯狀張拉折斷破壞(局部塊狀彈射)、(b)張裂破壞(局部顆粒與塊狀彈射)、(c)整體顆粒及片狀彈射張裂破壞三種類型,見圖14及表5。局部階梯狀的塊狀彈射巖爆破壞方式,與巖爆現場的階梯狀陡坎形態接近,對應著較強烈的巖爆,按發生巖爆的時間進程大部分為瞬時巖爆;局部顆粒塊狀彈射對應著中等程度的巖爆;整體破壞是應力的作用較均勻,使整個試件的各個部分都不同程度的發生了破壞,且破壞的進程較前兩種緩慢,對應著相對弱的巖爆,一般為標準巖爆或滯后巖爆。
5.6 巖爆后微觀結構分析
對破壞后的花崗巖碎塊進行電鏡掃描發現石英與長石晶體呈緊密線接觸,從破裂面上可見石英及長石晶體斷裂,晶體間云母片折斷,晶體斷裂的斷口呈不平整的階梯狀。見圖15破壞后5#花崗巖碎片電鏡掃描不同放大倍數下的(a)至(e)圖片。(a)放大100倍的電鏡掃描圖片全貌,致密,表面凸凹不平,不同礦物晶體緊密接觸。(b)為局部放大534倍后的石英與長石晶體緊密線接觸情況,并可見石英與長石斷裂的階梯形端口,晶體表面有小碎屑分布。(c)為局部放大2710倍時石英表面的斷口及長石晶體的參差不齊破壞狀態。(d)為放大5140倍之后更清晰的長石晶體斷裂形態。(e)為放大5300倍的粒間云母片及交錯不齊的斷裂形態。
5.7 花崗巖巖爆破壞進程及巖爆類型
花崗巖巖爆完整的破壞進程可以分為平靜期、小顆粒彈射、片狀剝離伴隨著顆粒狀混合彈射及全面崩垮四個階段。雖然從卸載到開始巖爆時間不同,有較大差異,但其破壞進程一般都比較短暫。
發生巖爆試件的σ1/σc值與其巖爆類型有一定的相關性。在所實驗的花崗巖試件中,該比值σ1/σc≥0.73時發生了不同類型的巖爆:滯后巖爆、標準巖爆或瞬時巖爆。表6列出了按σ1/σc進行的花崗巖巖爆分類。最大主應力值對應著巖爆發生的深度(在不考慮構造應力或其它因素的影響下)。在淺部應力較低的條件下,不發生巖爆;到達一定深度后,開挖引起的切向應力與巖石長期強度相當時,σ1/σc=0.7~0.8時發生較弱巖爆;隨著應力的增加,當最大主應力與巖石單軸抗壓強度σ1/σc=0.8~0.9時,發生中等強度巖爆;當最大主應力與單軸抗壓強度之比大于0.9時發生強烈巖爆。
目前千米深度范圍內巷道等地下工程開挖后,受巖性結構、應力狀態及工程擾動等因素的作用影響,并不一定立即發生巖爆。根據在實驗室內卸載后至發生巖爆的時間△t1不同,可以將巖爆類型分為瞬時巖爆、標準巖爆及滯后巖爆,見表7。
(1) 瞬時巖爆是指發生巖爆進程快,在巷道開挖后會立即發生巖爆。很難進行各個階段的明顯區分。圖16是2#樣卸載瞬間就發生了巖爆的情況。卸載時垂直最大主應力高于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最大主應力差σ1-σ3=σ1,σ1/σc=1.24,卸載0.5s瞬間發生巖爆。瞬時巖爆一般對應著工程進入深部之后,原巖應力或開挖后引起的切向集中應力與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比值較高的條件下發生的。
(2) 標準巖爆一般是在卸載后一段時間后發生的巖爆。受巖石的不均勻性與初始損傷的影響,卸載后應力重新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需要一定的時間。典型的標準巖爆能夠明顯地區分為四個階段:①卸載后的平靜期,②清脆聲響及小顆粒彈射,③片狀及顆粒狀混合彈射,④最后的全面崩垮破壞。圖17是5#樣巖爆過程的四個階段,卸載后33s開始巖爆,巖爆過程時間105s,該試樣卸載時的σ1/σc=0.79,巖爆過程發展較慢。0~33s為第一階段卸載后的平靜期,聽不到聲音,試件表面完好。33s~85s為第二階段的小顆粒及小塊狀彈射,發生在試件的局部部位。85~135s為第三階段的片狀及顆粒狀混合彈射,可以看到彈射的顆粒攜帶較大的能量。135~138s為第四階段的全面崩垮破壞,巖爆結束。5#試樣巖爆破壞后大部分呈片狀,且有大量大小不等的顆粒,見圖18。標準巖爆一般是在最大主應力小于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時發生的.
(1)滯后巖爆是指卸載后發生巖爆時間比標準巖爆更長。發生滯后巖爆有兩種情況,一是巖體在一定載荷作用下,隨著時間的增加,受長期強度控制下具備巖爆發生條件時,二是地下巖體卸載后應力重分布達到新的平衡狀態過程中,發生的巖爆破壞。滯后巖爆的室內實現可以在三向應力狀態下,最大主應力小于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時進行卸載巖爆實驗或加載巖爆實驗,一般卸載后需要較長時間才發生巖爆,即滯后巖爆。大量蠕變實驗表明【28】,巖體的長期強度低于單軸抗壓強度,并且隨著時間的增加,長期強度降低。圖19是17#樣滯后巖爆的卸載后破壞前及巖爆后特征,卸載后在開始5分鐘內可以聽到試件的聲音,表明裂紋開裂,巖石損傷加劇。5~20分鐘為平靜期,但試件內的應力在調整過程中,形成局部最后的劣化破壞區,20分鐘時突然巖爆,顆粒及小碎塊彈射。
6 結論
(1) 巖爆是能量巖體沿臨空面突然釋放能量的非線性動力學現象。室內巖爆實驗應該在三向應力作用下,先使試件積聚一定的能量,然后快速卸載水平一面的應力,產生臨空面,再現實際工程條件下產生的巖爆現象。
(2) 通過在實驗室條件下巖爆過程的再現,可以對巖爆發生的機制進行研究,分析影響巖爆的因素,為進一步進行巖爆的預測與防治提供實驗依據。
(3) 對某一試件,卸載后是否發生巖爆及何時發生巖爆與卸載前的應力狀態及卸載后其應力降速率有關。高應力狀態及高應力降速率的情況下易發生瞬時巖爆。
(4) 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可以根據試件發生巖爆的最大主應力與巖石單軸抗壓強度的比值對巖爆強度進行分類,將巖爆分為不發生巖爆、較弱巖爆、中等巖爆及強烈巖爆。
(5) 根據卸載至發生巖爆的時間可以將巖爆分為滯后巖爆、標準巖爆和瞬時巖爆。滯后巖爆是在最大主應力相當于巖體的長期強度作用時或由于應力集中作用而使巖體發生的巖爆破壞,一般對應著淺部低地應力狀態;標準巖爆是最大主應力高于巖石的長期強度而小于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時發生的,隨著工程巖體深度的增加,發生標準巖爆情況增多;瞬時巖爆是最大主應力接近或高于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時發生的瞬時巖爆破壞現象,對應著工程進入一定深度后,在硬脆巖體中開挖將立即產生巖爆。
(6) 從花崗巖發生巖爆后的破壞形式來看,可以分為局部片狀及顆粒彈射的張裂破壞、局部顆粒及片狀彈射的階梯狀劈裂折斷和片狀及顆粒彈射的整體劈裂破壞。
(7) 在花崗巖巖爆實驗過程中,對一些試件進行了聲發射監測:每級加載都對應著聲發射事件的增加;破壞前有明顯的聲發射事件增加現象,且幅值增加;破壞時有較大的能量釋放率。有必要對聲發射與巖爆過程的能量釋放對應關系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何滿潮. 深部的概念體系及工程評價方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16): 2854-2858 (He Manchao. Concep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indexes for deep engineer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5, 24(16): 2854-2858. (in Chinese))
【2】M. C. He. Rock Mechanics and Hazard Control in Deep Mining Engineering in China. ISR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6 4th Asian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Rock Mechanics in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8-10 November 2006, Singapore: 29-46.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NEW JERSEY. LONDON. SINGAPORE. BEIJING etc.
【3】 陳海軍,酈能惠,聶德新等. 巖爆預測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J]. 巖土工程學報,2002,24(2):229–232. (Chen Haijun, Lin Nenghui, Nie Dexin, et al. A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rockburst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2, 24(2): 229-232. (in Chinese))
【4】白明洲,王連俊,許兆義. 巖爆危險性預測的神經網絡模型及應用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 12(4): 65-69. (Bai Mingzhou,Wang Lianjun,Xu Zhouyi. Study on a neutral network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edicting the risk of rock blas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2, 12(4): 65-69. (in Chinese))
【5】王元漢,李臥東,李啟光等. 巖爆預測的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方法[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8,17(5): 493-501. (Wang Yuanhan, Li Wodong, Li Qiguang, et al. Method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for rockburst predi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98, 17(5): 493-501. (in Chinese))
【6】姜 彤,黃志全,趙彥彥等. 灰色系統最優歸類模型在巖爆預測中的應用[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3, 24(2): 37-40. (Jiang Tong, Huang Zhiquan, Zhao Yanyan, et al.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optimal theory model in forecasting rockburst[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2003, 24(2): 37-40. (in Chinese))
【7】馮夏庭. 智能巖石力學導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Feng Xiating. Introduction to Intelligent Rock Mechanic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in Chinese))
【8】趙洪波. 巖爆分類的支持向量機方法[J]. 巖土力學,2005,26(4):642-644. (Zhao Hongbo. Classification of rockburst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5, 26(4): 642-644. (in Chinese))
【9】楊濤,李國維. 基于先驗知識的巖爆預測研究[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 19(4): 429-431. (Yao Tao, Li Guowei. Study on rockburst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rior knowledge[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0, 19(4): 429-431. (in Chinese))
【10】Xia-Ting Feng,S.Webber,M.U.Ozbay,et al. An expert system on assessing rockburst risks for South African deep gold mines[J].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Engineering, 1996, 2(2): 23–32.
【11】 秦乃兵. 用模糊數學方法對巖爆進行預測預報[J]. 工程力學,2001,18(增刊):734–738. (Qin Naibing. Rockburst prediction by using fuzzy mathematic method[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1, 18 (supplement): 734-738. (in Chinese))
【12】楊瑩春,諸 靜. 一種新的巖爆分級預報模型及其應用[J]. 煤炭學報,2000, 25(2): 169-172. (Yang Yingchun,Zhu Jing. A new model for classified prediction of rockburst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0, 25(2): 169–172.(in Chinese))
【13】楊瑩春,諸 靜. 物元模型及其在巖爆分級預報中的應用[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 20(8): 125-129. (Yang Yingchun,Zhu Jing. An matter-element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lassifiedprediction of rockburst[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Methodology Applications, 2001, 20(8): 125-129. (in Chinese))
【14】楊健,武雄. 巖爆綜合預測評價方法.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J]. 2005,24(3):411-416. (Yang Jian, Wu Xiong. Comprehensive forecasting method for estimation rock burst[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5, 24(3): 411-416. (in Chinese))
【15】左宇軍,李夕兵,趙國彥.洞室層裂屈曲巖爆的突變模型.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Zuo Yujun, Li Xibing, Zhao Guoyan. A Catastrophe Model for Underground Chamber Rock Burst under Lamination Spalliation Bucking[J]. J.Cent. South Univ.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36(2): 311-316. (in Chinese))
【16】邵鵬,張勇,賀永年. 巖爆發生的隨機共振模型. 煤炭學報,2004,29(6): 668-671. (Shao Peng, Zhang Yong, He Yongnian. Rockburst mechanism of random resonanc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04,29(6): 668-671. (in Chinese))
【17】V.A. Mansurov. Prediction of rockbursts by analysis of induced seismicity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 Sciences 38(2001)893-901.
【18】 S. H. Cho, Y. Ogata, K. Kaneko.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strength properties of a granite rock subjected to dynamic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 42(2005) 561-568.
【19】 Te J.- A Wang , H.D.Park.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of rockburst based on analysis of strain energy in rocks.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chnology,2001,16(1):49-57
【20】M.N. Bagde, V.Petor?a. Fatigue properties of intact sandstone samples subjected to dynamic uniaxial cyclical loading In: Int. J. of Rock Mechanical & Mining Sci 42(2005)237-250
【21】 谷明成,何發亮,陳成宗:秦嶺隧道巖爆機理研究[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9): 1324-1329. (Gu Mingcheng,He Faliang,Chen Chengzong. Study On Rockburst In Qingling Tunnel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2,21(9): 1324-1329. (in Chinese))
【22】 徐林生. 卸荷狀態下巖爆巖石力學試驗.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3,22(1)01-04. (Xu Linsheng. Research on the experimental rock mechanics of rockburst under unloading condition[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university, 2003, 22(1)01-04. (in Chinese))
【23】謝和平. 深部資源開采誘發的工程災害與基礎科學問題.深部開采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3-14. (Xie Heping. Problem of engineering disaster and basic science induced by deep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vestigation on the basic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n deep reserves mining. Beijing: Science press.1, 2006, 3-14.(in Chinese))
【24】徐林生,唐伯明,慕長春等.高地應力與巖爆有關問題的研究現狀.公路交通技術,2004年12月,pp.48-51.(Xun Linsheng, Tang Boming, Mu Changchun, et al. Research actuality about high in-situ stress and rockburst problem. Highway traffic technology, 12, 2004, pp.48-51. (in Chinese))
【25】何滿潮,姜耀東,趙毅鑫. 以復合能量轉化為中心的沖擊地壓控制理論. 深部開采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 205-214. (He Manchao,Jiang Yaodong,Zhao Yixin. Control theory of coal blast on the principal of transform of compound energy: Beijing, Science press.1, 2006. 205-214.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n deep reserves mining. .(in Chinese))
【26】何滿潮,錢七虎. 深部巖體力學研究進展[A]. 第九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49-62. (He Manchao, Qian Qihu. Study Development on Rock Mechanics in great Depth [A]. 9th Academic meeting thesis of Chinese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Science press.9, 2006. 49-62, .(in Chinese))
【27】宋建波,張倬元,于遠忠等. 巖體經驗強度準則及其在地質工程中的應用[M]. 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年12月. (Song Jianbo,Zhang Zhuoyuan,Yu Yuanzhong, et al. Rock mass experience intensity rule and the application o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 Beijing Geology Press.12,2002. (in Chinese))
【28】萬志軍,周楚良,馬文頂等. 巷道/隧道圍巖非線性流變數學力學模型及其初步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5):761-767.(Wan zhijun, Zhou chuliang, Ma Wending,et al. Nonlinear theological mathematical-mechanical model of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of roadways or tunnels and its preliminary appl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5, 24(5): 761-767. (in Chinese))
附件: 深部花崗巖巖爆過程實驗研究